🪔 十三经

    🪔 十三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 十三经 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历代儒客文人推崇。分别是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其形成过程为: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是唐文宗的年号,836年正月 - 840年十二月)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 十三经 今天上午,我差不多把尚书的源流搞清楚了。文本散记于微语和微基。

    🪔 十三经 尚书·舜典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 十三经 《尚书》中被学者们确认为真古文的有二十八篇,按记载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虞书:尧典、皋陶谟

    夏书:禹贡、甘誓

    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 十三经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 十三经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白话译文:

    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的大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大君。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无信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主吗?可畏的不是人民吗?众人除非大君,他们拥护什么?君主除非众人,没有跟他守国的人。

    要恭敬啊!慎重对待你的大位,敬行人民可愿的事。如果四海人民困穷,天的福命就将永远终止了。虽然口能说好说坏,但是我的话不再改变了。

    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同时在《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 十三经 2008年,2500多枚竹简由校友从市场购得捐赠给清华大学,经鉴定产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经整理研究,发现其中一些涉及失传千年之久的《尚书》篇目,如《金縢》、《尹至》、《尹诰》、《说命》、《厚父》、《封许之命》、《摄命》等,其中《摄命》是《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由于内容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今本《尚书》中的《冏命》系“伪古文”无疑。

    另外一些涉及《逸周书》的《皇门》、《程寐》、《祭公之顾命》等篇。传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周书”部分的逸篇, 故得名。

    还有一些不见于今天掌握的《尚书》、《逸周书》的篇目名称,但从内容看很可能是古《尚书》内容,如《保训》。

    目前,清华简的整理解读尚未完成,可能有更多有关《尚书》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体悟到,完整的古文《尚书》和更多的重要典籍仍然存在,在某个角落深埋于地下,静静的等待着重见天日的一天到来,届时配合其他考古成果和研究进展,将能够厘清我们关于中华上古史的诸多疑问,其对中华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

    🪔 十三经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对于《尚书》真伪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今文的这些篇目又分成三类:

    1、盘庚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诰 召诰 雒诰 多士 多方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可信度最高。

    2、 甘誓 汤誓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牧誓 金滕 无逸 君奭 立政 顾命 洪范

    ——成文于东周,有后世伪作、史官追记、真古文经过翻译几种可能。

    3、尧典 皋陶谟 禹贡

    ——秦汉间的伪作。

    🪔 十三经 当年伏生所传《今文尚书》29篇,但学者很快发现其中的《泰誓》一篇和先秦引用过的《泰誓》大相径庭,证明是后人伪作的,去掉后实为28篇,因为董仲舒曾引用过伪《泰誓》中的话,说明是大约在景帝或武帝初期被掺进今文之中。但司马迁也记述为29篇,这个疑问目前仍然无法解答。

    汉成帝时,有张霸把伏生的《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分割成了几十篇,凑上自己伪造的文字,再加左传、尚书序,献伪造的102篇《古文尚书》,很快被宫廷学者识出而否,成帝惜其才,张霸才免于被处死。

    孔安国所献《古文尚书》除今文所有的29篇外,另有16篇《逸书》,共计45篇。流传中,《盘庚》、《泰誓》一分为三(上、中、下),又《顾问》中析出一篇《康王之诰》,《逸书》十六篇中的《九共》一分为九,这样就变成了共计58篇。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也是58篇,但只有34篇与原《古文尚书》篇目相同,另多出24篇,宋代吴棫开始就发现,这些篇目文从字顺,和伏生所传佶屈聱牙的风格大相径庭,后经历代学者考证,证明此二十多篇大多是后人杂取先秦文献中的语句拼凑而成。这样,唯一的《尚书》存世版本也证明是伪书,真是读书人一声长叹!这些伪造的篇目具体如下: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咸有一德;伊训;太甲之上、中、下;说命;太誓之上、中、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周官;君陈顾命;毕命;君牙;冏命;蔡仲之命。

    当然,原34篇(或33篇)由于录自孔壁本或伏生本,基本还是可信的,目前《尚书》的史学价值主要也集中在这一部分。

    🪔 十三经 汉博士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一代孙。汉武帝末年,藩王鲁共王刘余为扩建自己在淄博的宫室,曾拆孔宅之墙,从中发现《尚书》、《论语》、《礼记》等册,皆古文所书。

    这些书后流入孔安国手,他释读之后用今文摹写流传下来,这个由古文改为今文的版本被称为《古文尚书》,比伏生所记《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称为逸书。其他有几百处文字不尽相同。司马迁曾从孔安国处研学此本,在《史记》中广为引用。

    东汉时,这个版本一度占据主流地位。但民间流传一般不包括多出的16篇。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国藏图书又遭重创,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全部丧佚,就此失传。《古文尚书》的16篇逸书也未能幸免于难,就此只剩下29篇《古文尚书》。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58篇《孔传古文尚书》,据称得自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托称即汉武帝时孔安国所献《古文尚书》,并且有孔氏所作书序。经过南北朝到隋唐,此版本地位一直上升,以至于原传的29篇版《古文尚书》也失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都是以此为底本而来。

    🪔 十三经 汉文帝时,广布天下以求,终于在齐鲁之邦的济南找到一位过去的秦博士,名为伏生,是孔子弟子宓不齐的后代,他在始皇焚书时把书藏到墙里,入汉后再取出,只保存下来一部分,《尚书》计29篇,大约为孔子编定版的四分之一,在齐鲁之地传授。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再到长安,所以派太常掌故晁错到济南笔受。

    🪔 十三经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58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到了南宋初年,吴棫、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赜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词。

    到元明清时,有更多的学者继续指责梅赜这部书。元赵孟頫,明梅鷟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清惠栋作《古文尚书考》,2008年7月收藏的“清华简”均证明梅赜的《尚书》为伪书。

    🪔 十三经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汇编。无名氏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先秦时总称为《书》,汉人始称《尚书》, 意为上古帝王之书。王充《论衡·正说篇》:“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旧传此书曾经过孔子编定,现代观点一般认为其中的《商书》《周书》为商周两代史官所记,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增润;《虞书》《夏书》是后人根据古史传说写成,并非虞、夏两代的作品,其中的主要篇目大约迟至战国时才出现。战国时,《书》在社会广泛流行,约有百篇左右,经过秦朝焚书,大量散佚。至汉初,仅存28篇, 由故秦博士伏生传授。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录,故称《今文尚书》。

    后来又陆续发现一些用先秦文字抄录的《尚书》篇章,称为《古文尚书》。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汉前期鲁恭王毁孔子故宅时于壁中发现的一部,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曾由孔安国献上朝廷。此书西晋末年即已亡佚。

    🪔 十三经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汇编型著作。“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但无确考。《尚书》中《商书》、《周书》较为可靠,所谓《虞书》、《夏书》应为春秋、战国时人所追述。秦始皇焚书之后,西汉初《尚书》存二十八篇,由伏生口传,并以当时文字隶书写定,即《今文尚书》;另有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府壁而得之《古文尚书》与东晋时梅赜所献之伪《古文尚书》。现今通行之清阮元主持编刻《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共五十八篇(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经学者考订,《古文尚书》部分篇章为伪造,不可信。古人注释《尚书》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汉代孔安国《传》,唐初孔颖达等人奉诏而作的《正义》。

    🪔 十三经 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又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

    见于《文史通义·诗教上》。章氏所论,是有道理的。

    🪔 十三经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亦曰: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 十三经 古人认为,文章之体,起于“五经”。《文心雕龙·宗经篇》论各体文章之始,皆举“五经”为其根源,其文云: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历代文选序

    🪔 十三经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兑,說也。

    白话译文:乾,象征着刚健;坤,象征着顺从;震,象征着震动;巽,象征着潜入;坎,象征着险陷;离,象征着附丽;艮,象征着静止;兑,象征着愉悦。

    🪔 十三经 八卦口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乾 ☰ 天,坤 ☷ 地,震 ☳ 雷,艮 ☶ 山,
    离 ☲ 火,坎 ☵ 水,兑 ☱ 泽,巽 ☴ 风。

    坤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颐 ䷚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豫 ䷏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谦 ䷎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 十三经 朱柏廬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内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燕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盗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其質樸,訓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温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内外,宜辭嚴法肅。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耻;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争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爲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爲人若此,庶乎近焉。

    🪔 十三经 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 十三经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十三经 汉初最早传授《仪礼》的是高堂生。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此即所谓《礼》的五传弟子

    🪔 十三经 最早为《仪礼》全书作注的是郑玄,在此之前,只有少数人为《仪礼》某篇作过注。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大师。

    🪔 十三经 仪礼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礼学经典,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仪礼材料来源甚古,而且涉及面甚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因而是历史学家研究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典籍。

    🪔 十三经 其次,此书详尽地记述了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等,考古学家每每要用它与考古遗址及文物相印证、阐发。

    🪔 十三经 第三,此书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每每要依傍于它,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材料。

    🪔 十三经 第四,此书蕴含有大量有关古代宗法制度、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方面的资料,例如,有关丧服和丧礼的四篇文字,对宗法制的形态与细则作了最详尽最权威的阐述,是宗法制的理论形态,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国的特质,不能不求于此。

    🪔 十三经 关于《仪礼》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学术界的看法一直有分歧。古文经学家认为出于周公,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孔子,古代学者大都踵此二说。如崔灵恩、陆德明、贾公彦、郑樵、朱熹、胡培翚等均持周公手作说。

    司马迁、班固等则认为《仪礼》是孔子慨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乃追迹三代之礼而作。

    🪔 十三经 据《汉书·艺文志》,汉代的《仪礼》有古文经和今文经两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今文经则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

    🪔 十三经 刘向别录本仪礼,则以有关冠、昏、乡、射、朝、聘的十篇居先,有关丧、祭的七篇列后,可能是前十篇为吉礼,后七篇属凶礼,全书依吉、凶、人神为序。

    🪔 十三经 《仪礼》几种传本的次序,以戴德本最为合理。

    此书以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八大纲为序排列各篇,《丧服》一篇相传为子夏所作,故列在最后。

    🪔 十三经 据王锷甘肃教育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统计,汉代至1999年,历代学者研究《周礼》的专著已达551部,单篇论文已达457篇。

    🪔 十三经 要之,《周礼》汇集了早期国家体制种种典制与设想的宝贵资料,兼具儒家、法家及阴阳五行等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

    🪔 十三经 今存《周礼》乃形成于周公,写定于孔门,传世于刘氏父子。

联系方式

关于我

  • 直而温,宽而栗

那年今日
3 月前

🌹 爱别离 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一个男人的脸面;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人,他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绵绵,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不可触碰的道德底线。不知道是谁说的,不重要,说的对 ✓

7 月前

🎻 新乐府 这几天听古典音乐最大的感受,中国自唐以后,很少在有进步了,清代宫廷音乐不见得比唐代的更好,但同时代的西方,早已跨越山海!而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大抵如此,土壤,土壤,土壤!

8 月前

🐒 程序员 今天在家完成了 Typecho 的版本升级,和基本的设置,比如添加对 WebP 的支持等,好外没有维护这个网站了,明天开始恢复正常的输出节奏。

9 月前

📜 中国史 独孤伽罗(544年 - 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 隋朝 开国皇后,北周太保 独孤信 第七女。十四岁,嫁给大将军 杨忠 的世子 杨坚 。父亲政争失败被杀、家道中落,她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生下十个儿女,协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雅好读书、识达今古” ,参预朝政,对于“ 开皇之治 ”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 。晚年参与罢黜宰相 高颎 、废黜太子 杨勇 ,支持晋王 杨广 为太子,引发后世争议。仁寿二年(602年),独孤伽罗去世,时年五十九,谥号为献,史称“文献皇后”,与杨坚合葬于泰陵。

10 月前

🎋 淳化阁 今天给平儿看李隆基的唯一传世墨迹《鹡鸰颂》,平儿想了下说,就是那个睡自己儿媳妇儿的黄帝吗?

11 月前

1967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谢富治、王力等来到武汉解决两派组织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唯一次乘坐飞机出行(驾驶员是潘景寅)。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亲自听取汇报,协调两派的关系,使问题逐步走向解决。

12 月前

🏥 医方明 基础内科学,第二编分子生物学,第三编医学遗传学概论,基本看不懂,略过…

13 月前

🖥 计算机 私密微语,似乎行首多了一个空格…

14 月前

史记出三全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