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
直而温,宽而栗
🌹 爱别离 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一个男人的脸面;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人,他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绵绵,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不可触碰的道德底线。不知道是谁说的,不重要,说的对 ✓
🎻 新乐府 这几天听古典音乐最大的感受,中国自唐以后,很少在有进步了,清代宫廷音乐不见得比唐代的更好,但同时代的西方,早已跨越山海!而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大抵如此,土壤,土壤,土壤!
🐒 程序员 今天在家完成了 Typecho 的版本升级,和基本的设置,比如添加对 WebP 的支持等,好外没有维护这个网站了,明天开始恢复正常的输出节奏。
📜 中国史 独孤伽罗(544年 - 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 隋朝 开国皇后,北周太保 独孤信 第七女。十四岁,嫁给大将军 杨忠 的世子 杨坚 。父亲政争失败被杀、家道中落,她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生下十个儿女,协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雅好读书、识达今古” ,参预朝政,对于“ 开皇之治 ”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 。晚年参与罢黜宰相 高颎 、废黜太子 杨勇 ,支持晋王 杨广 为太子,引发后世争议。仁寿二年(602年),独孤伽罗去世,时年五十九,谥号为献,史称“文献皇后”,与杨坚合葬于泰陵。
🎋 淳化阁 今天给平儿看李隆基的唯一传世墨迹《鹡鸰颂》,平儿想了下说,就是那个睡自己儿媳妇儿的黄帝吗?
1967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谢富治、王力等来到武汉解决两派组织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唯一次乘坐飞机出行(驾驶员是潘景寅)。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亲自听取汇报,协调两派的关系,使问题逐步走向解决。
🏥 医方明 基础内科学,第二编分子生物学,第三编医学遗传学概论,基本看不懂,略过…
🖥 计算机 私密微语,似乎行首多了一个空格…
史记出三全本了!
🌍 全球史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出现了三个土著政权,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此时的疆域和国名,大致也就是现在朝鲜与韩国的雏形。北部的朝鲜受中原文化影响深远,南部的韩国是土著文化。韩国人崇拜三韩,就像中国人崇拜炎帝黄帝一样。
🌍 全球史 晚清时期,东亚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守旧的满洲皇族寄希望于“兴办洋务”来富国强兵,而日本则选择脱胎换骨式的“明治维新”。
🌍 全球史 对越自卫反击战,狭义上是指 1979 年 2 月 17 日~1979 年 3 月 16 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是指从 1979 年到 1989 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 全球史 2023年3月26日,巴西总统卢拉将展开访华行程,卢拉是今年1月宣誓就职的,这是他第二次成为巴西总统,第一次是2002年到2010年。那八年,是卢拉政治生涯中辉煌的八年,期间的经济增速相当不错,年均4.4%,最后一年,也就是2010年,甚至高达7.5%,卢拉执政这八年,是巴西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能稳定增长的时期。
这种增长除了巴西自身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也和中国有关系,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的工业突飞猛进,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农产品,巴西也受益匪浅,比如铁矿石,2006年巴西铁矿石对华出口为8100万吨,2007就达到1.05亿吨,2009年为1.5亿吨。
铁矿石大量出口为巴西带来了不小的财富,每年光是出口铁矿就能获利数百亿美元,再加上石油等其他产品的出口,那时巴西非常风光,卢拉再利用出口赚到的钱进行二次分配,搞“以工代赈”,在他的任期内,超过3000万人脱贫,也让其赢得了巨大声望。
此番二次上台,巩固对华关系自然是重中之重,即使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也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巴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354亿美元,占巴西对外总贸易额的27%。
🌍 全球史 今天印度虽然明面上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和许多习俗一样,种姓观念仍然根深于印度的民间。为了防止上迁婚导致高种姓的扩大,印度社会的潜在观念,普遍不允许跨种姓婚姻。这种禁忌在印度不同的地方,程度也不同。
一般认为印度有 4 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这四个种姓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接触者」,即贱民。实际上印度远不止这 4 个种姓,在许多地区还会在这 4 大种姓之下在细分好多个小种姓。
在印度,几乎所有地方的男女都不能跨大种姓结婚;而能否跨小种姓结婚,得看当地习俗。有的是男女双方只要是一个大种姓就好,有的是男方不能娶比自己小种姓高的女人,还有的地方则是跨一个小种姓都不行。如果违反了当地种姓制度,跨种姓结婚的话,轻则失去原本的种姓被打入贱民阶层。严重的则会被自家人或对方家人,以「捍卫家族名誉」的名义杀死。
🌍 全球史 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人中的许多民族的语言都不区分亲兄妹与表兄妹,也不区分母亲和姨妈,就如同英语里面不区分姑父、姨父、舅舅、叔叔一样。所以在这些达罗毗荼人的习俗中,一般同辈堂亲、表亲之间结婚是不可以的,但差一辈就行。
🌍 全球史 纳粹的空军司令戈林临死的时候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既不是给他的孩子的,说我哪藏着金子。也不是什么给纳粹的继承遗志者的一封什么公开信,而是写给监狱长的。
信中他详细交代了这个氰化钾胶囊的来历。他说,我一共带了三颗,第一颗放到衣服口袋里,故意让你们发现。第二颗呢,我搁在帽沿里面,所以检查的时候你们没发现。第三颗我是搁在手提箱的那个雪花膏的瓶子里,你们到现在也没发现。
信的最后他写了一句话,他说:
监狱长,我这种藏法,你们的检查人员是不可能查得出来的,请你不要怪罪他。
🌍 全球史 路易十六,就是那个被“咔嚓”一刀拿掉脑袋的法国国王。临死前的最后几秒钟,他回头看了看刽子手,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法国人那个拉彼鲁兹探险队回来没有,有没有消息?当时这个探险队在太平洋上已经失踪了很多年了。现在日本北边那个宗谷海峡也叫拉彼鲁兹海峡,就是以他命名的。
所以你看,一个国王在他临死的时候,他不是说反对革命还是支持革命,不是给王朝留点话。他关心的仍是法国民族的一个伟大的探险队的去处和消息。这是真正的人性的展露。
🌍 全球史 埃及所有的文物古迹要不就是金字塔,要不就是神殿,总而言之,都是为死人准备的,没有一个古迹是为活人准备的。
埃及古代人不觉得活有什么重要的,这乱糟糟的世界有什么可活的,抓紧时间为死后攒点东西。比如说现在攒点钱,赶紧找人给自己做一个木乃伊。他们觉得攒那笔钱太重要了,上至法老,下至小民都觉得要为死后的世界去营造一个天国,因为那个时间长嘛。这一世活就那么回事,可以潦草一点。
🌍 全球史 目前印度有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但印度农业有着强烈的自身特征。一方面,多属粗放型耕作模式,大规模作业、农机械化耕种程度较低,因此农业的集约化与现代化水平不高,由此决定农业劳动者的报酬非常之低;另一方面,印度的农村土地归私人所有,农民只有租用地主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因此,虽然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接近2亿公顷),粮食产量已经突破3亿吨,但基于对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追求,土地所有者都将绝大部分粮食用来出口,印度在成为粮食出口大国且出口量连创新高的同时,也沦为了在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靠前的国家。联合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印度目前的饥饿人口约1.9亿,占其国内全部人口的14%,其中有近20%的5岁以下儿童处于极其明显的饥饿状态。
🌍 全球史 基于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和资本投入额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和依靠服务业来推出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目前第三产业占印度GDP比重逾六成,但这种看上去产业层级程度十分高大上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就业力,诸如通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行业的高门槛将更多的人挡在门外不说,印度服务企业的在职员工不仅没有社保,流动性还极强,劳动关系非常不稳定且十分脆弱,失去工作后很容易一夜致贫。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印度制造业仅占GDP的23%,吸纳就业能力更是非常有限。
🌍 全球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民众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而首陀罗之下还有一个被称为“贱民”的达利特,其中婆罗门主管宗教,在印度地位极高,但只占印度总人口的3%左右,刹帝利则负责统治国家,占总人口的5%左右,这两个阶层垄断了全国80%以上的优势工作岗位,而吠舍可以从事商业活动,算不上富足但却生活衣食无忧,只有首陀罗和达利特地位低下,其中归属于达利特的总人数2.8亿之多,在全印所占据的工作岗位之比只有1%,且只能从事清理下水道、运输垃圾等最低级工作,薪水微薄到难以养家糊口,每年有超过400名达利特在清理下水道时死亡。
🌍 全球史 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印度人口已达14.12亿,其中处在贫穷线以下的人口为7.8亿,占有整个社会财富量的比例低至4.8%,同时还有2.28亿的绝对贫困人口,占比为世界最高。横向比较,印度收入最低的50%的人与收入最高的10%的人收入相差20多倍,且前者在国民总收入的人数占比不到13%;另外,印度的中产阶级也相对贫穷,平均财富为73万卢比(约0.89万美元),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不到30%。
🌍 全球史 印度GDP在2022年超越了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相较于印度激流勇进,英国则尽显颓势:在七国集团中,英国是唯一一个GDP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经济体,实质上已经陷入经济衰退。
中印两国人口均超过14亿,两国人口总和超过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联合国在去年11月15日宣布,全球人口达到了80亿。
2022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为28.7岁,其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约占63.6%。印度自信凭借着年轻的人口,能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分工中占据优势。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拉贾戈帕兰(ShrutiRajagopalan)也称,印度“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才库”。
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仅为15%。莫迪在2014年就任伊始,就提出了“印度制造1.0”计划。2019年,莫迪第二次就任总理后,提出“印度制造2.0”计划,重点发展高级化学电池、机电产品、汽车、制药、电信网络、纺织产品和技术、食品制造、太阳能技术、白色家电及特种钢等十大制造业。
🌍 全球史 前段时间,俄罗斯官方公布了2022年GDP数据,负增长2.1%,这个数字比预想的要好不少,原先普京预计是负增长2.5%,IMF预计是负3.0%,预计负15%以上的机构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看到,西方的制裁令俄罗斯的确损失惨重,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威力,IMF甚至预计2023年,俄罗斯GDP会重回正增长。
具体到行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制造业出现下降,农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建筑业、采矿业、信息业、国防需求呈现增长。
下降的行业中,制造业最为典型,以汽车为例,俄罗斯新车销量2022年为68万辆,比2021年的166万辆下降了差不多一百万辆,如果计算销售金额,则少了1390亿人民币,如果新车销量中只计算俄罗斯国内的产量,那么仅为45万辆,跌回了1991年的水平。
而在增长的行业里,农业是一大亮点,202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24%,超过了1.5亿吨,出口增长了12%,超过7000万吨,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 农业是俄罗斯这些年来少有的亮点,我们知道,冷战时期的苏联是一个粮食进口国,最多时需要用一半外汇进口粮食,粮食问题被西方拿捏也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 全球史 联军在各个战场上的强大攻势,使伊军的防御全线瓦解。战场形势以更快的速度威胁到伊拉克国家最后的存亡。1991年2月26日上午11时25分,萨达姆总统不得不下令伊军撤离科威特,他称这是战略撤退,以便回防受联军直接威胁的伊拉克南部地区。实际上,在萨达姆公开发表撤军命令之前,即25日晚11时前后,伊军已开始撤离科威特城。
然而,撤退为时已晚。由于联军的高速推进,伊军所有的退路已被封锁。撤退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求生大逃亡,它给伊军几乎带来了更惨重的伤亡。伊军撤退时,美两栖攻击舰上的攻击机迅速起飞,从空中封锁了从科威特通向伊拉克的穆特拉山口的“瓶颈”地带,为地面部队缩小口袋,合围大股伊军创造了条件。伊军第3军撤离科威特时,很快被第1陆战远征部队和东线联合部队堵截,被赶回科威特市,与其他撤退部队混杂在一起,乱成一团。大量伊军坦克、装甲车、汽车和夺取的民用车辆,堵塞了从科威特市向北延伸的两条公路。士兵离开工事,坦克开出掩体,有的夺路而逃,有的向联军投降。联军空军则抓住时机,对公路上的坦克、装甲车狂轰猛炸,从“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频繁地来往于舰艇甲板和挤满车辆的公路上空,所有的炸弹都往下投。紧张时,这些飞机飞回舰艇装弹,甲板上有什么弹就装什么弹,装了扔,扔了装。后来公路上空的飞机太多,为避免碰撞,联军决定分出一部分飞机去轰炸其他道路。
伊军损失惨重,公路上到处都是被炸毁的车辆残骸,有几百辆之多,人们把这条路称为“死亡之路”。
🌍 全球史 终于找到了关于海湾战争的书:
海湾战争揭示,在现代化战争中,先进的军事理论、优良的军事素质以及高技术兵器是克敌制胜的必备条件。为适应新的形势,各国有必要深入研究、完善各自的现代化作战理论、加强先进的军事训练,确立以提高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性能为中心的质量建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发展和引进高技术、先进武器装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另一方面,仍要处理好人与武器的关系。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的教训表明,其武器装备落后仅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主要的还是战略决策和指战员军事素质等人的因素在起决定作用。战后陆续透露的事实表明,高技术兵器并非万能。
—— 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全球史 对比历史年表,《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安敦”是安东尼(和安敦及安敦尼为同一词源,只是译字不一。以下同)的译音。
罗马历史上,习惯将安东尼·庇护和他的养子兼继承人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一起,并称“两安东尼”——这种称呼源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两朝安东尼的统治,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惟一一段以一个伟大民族的幸福安宁作为执政核心的时期。”《后汉书》上记载的这个年份,正值马可·奥勒留在位,所以这个“大秦王安敦”是谁,不言自明。
🌍 全球史 在日本侵华史上有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关于这篇奏折的真伪,至今依然争论不休。
主张《田中奏折》是伪造的几乎都是来自日本的军政界人士和部分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提出的论据有以下三点:
一、当时的日本的军政界人士都极力否认这个奏则的存在,因为他们是当时的亲历者,所以他们的否认是值得认可的,比如当时的外相重光葵就多次表示“我与前首相(指田中义一)关系颇为密切深知该奏折决非真品”。
二、这部奏折存在的内容疑问非常多,大概有以下10点。
1、《田中奏折》提到已经去世的元老山县有朋出席了为签订《九国公约》而举行的御前会议(《九国公约》的签订是在1922年2月6日,而山县在1月已经过世)。
2、《田中奏折》提到上周时田中被派往欧美,而实则出访菲律宾。
3、在上海暗杀田中未遂的犯人不是中国人,而是朝鲜人。
4、《田中奏折》提到原敬内阁的倒台是在田中出访之中,实则在田中回国后。
5、《田中奏折》提到“已故福岛关东都督之长女,因献身于皇国起见,以金枝玉叶之身而就未开化民族之图什页图王府为顾问”,而福岛的女儿从未去过蒙古。
6、1915年竣工的吉海铁路,在《田中奏折》呈上的1927年7月就已经通车了。
7、《田中奏折》提到“今年将在东京召开国际工业电气大会”,而在1927年并没有举行这样的会议。
8、《田中奏折》提到《福岛师团》,可是福岛冈并没有师团。
9、“金枝玉叶”系民间用语,而且“十把一束”、“帝国主义”、“四头政治”等等与奏文极不相称的文字和用词,也不在少数。
10、奏文本来是不举姓名由宫内大臣转呈的,但是《田中奏折》却出现了宫内大臣的名姓,与上呈奏折的形式有违。
以上十点,均来自《〈田中奏折〉果真是伪造的吗?》一文,作者江口圭一。
三、在“东京审判”时,美国方面提出《田中奏折》无法断定真伪,没有作为对日本战犯审判的证据。
🌍 全球史 越南之所以在花费了无法计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放弃了侵占柬埔寨,这无疑是痛苦的抉择。它这么做有着多种因素考虑:
一是孱弱的国力无力长久支撑侵占柬埔寨的天文数字开支。
二是顽固坚持印度支那联邦梦想的黎笋去世,继任的越南领导人有意改变对外政策。
三是金主和靠山苏联无力继续支援越南。
四是越南革新开放,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客观需要。
按理说,越南在柬埔寨驻军11年,期间为了维护在柬埔寨的统治秩序,不但大力镇压柬埔寨各路游击队,还向柬埔寨移民,现在越南宣布要撤军了,当越南官兵收拾行装启程回国之际,却受到柬埔寨人的夹道欢送,仿佛在欢送英雄一般。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不管越南出于什么目的出兵柬埔寨,客观上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的残暴统治,终结了柬埔寨人的痛苦,但感激归感激,越南想入主柬埔寨,却触动了绝大部分柬埔寨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切身利益,遭到顽强抵抗不足为奇。
但是,当越南宣布撤军时,对越军解救柬埔寨人于水火之中,柬埔寨人还是心存感激的,这才出现了夹道欢送越南军队的场景。时至今日,柬埔寨人还是高度感谢越南出兵推翻红色高棉政权的行为,将每年的1月7日定为纪念越军进入柬埔寨帮助消灭红色高棉政权的日子,还举办活动纪念这一节日。
🌍 全球史 权衡利弊之后,1989年9月27日,越南政府宣布从柬埔寨全面撤军,1991年10月21日,包括越南、柬埔寨国内各派与美国、法国、日本、泰国、老挝等19个国家在法国首都巴黎市克雷贝尔国际会议中心达成了《柬埔寨--巴黎和平协定》,规定自即日起,越南人民军全部撤出柬埔寨,柬埔寨国内各派势力举行和平谈判并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民主选举。
🌍 全球史 在完成南北越统一后,越南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它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显露出来,试图将原来法国殖民地柬埔寨和老挝都纳入版图,组建新的印度支那联邦,成为中南半岛新霸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侵占柬埔寨势在必行。
因此,越南不顾中国的坚决反对,在与苏联签订军事同盟协议后,1978年12月,越南集中了18个步兵师及15个团(旅)、1个航空兵师,共约20万人的兵力,兵分五路,对柬埔寨发动了全面的军事入侵,1个月后基本占领了柬埔寨各主要城镇、沿海岛屿和交通干线。面对越军大举进攻,柬埔寨武装抵抗力量由城镇转移到乡村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据越方统计,此次战役歼灭柬埔寨军队6万人,缴获枪支5万余支、火炮359门、坦克190辆、飞机40架。第14天占领金边,第19天基本上控制柬埔寨全境。
🌍 全球史 1970年3月18日,在美国中情局的秘密支持下,趁西哈努克国王在法国访问之际,柬埔寨内阁首相朗诺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权。
为夺回政权,西哈努克建立了“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与信奉共产主义的红色高棉组织组成联合统一战线,建立“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共同对抗朗诺政权。
1973年4月,在内外交困之下,郎诺政权垮台。但是,实力大增的红色高棉组织没有把政权还给西哈努克,把西哈努克架空。1976年4月,西哈努克被迫辞去了国家元首职务,并被幽禁在王宫中,与外界失去联系。其他王室成员处境也很危险,共有5个王子和13个王孙被杀。
就这样,柬埔寨进入了红色高棉政权时代。柬埔寨在红色高棉波尔布特集团领导下,推崇“极左思想”,开始长达三年多的恐怖统治。在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前,据估计至少有200万到300万人死于屠杀,这让柬埔寨人非常渴望摆脱这一困境。
🌍 全球史 1975年3月,北越军队发动西贡战役,南越政权覆灭,越南重新获得统一,此时的越南民生凋敝,亟待抚平战争创伤。但是,此时掌握越南权力的黎笋集团非但没有休养生息,反而穷兵黩武,走上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在中南半岛上大肆侵略扩张,试图打造包括柬埔寨和老挝在内的印度支那联邦,进而称霸中南半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越南军队最终于1978年底入侵邻国柬埔寨和老挝。
越南的对外非法侵略,理所应当地遭到了热爱和平,曾长期无私对越南援助的中国的坚决反对。1979年2月,中国军队30多万人从东西两线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摧毁了越南北部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此后中越双方陷入多年的边境阵地战,而越南并不愿意从柬埔寨撤军,处于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在1985年黎笋去世后,越南决策层开始调整决策,于1989年从柬埔寨撤军。
🌍 全球史 整个对越反击战,解放军两路攻击集团,共为9个军29个步兵师,总兵力达到56万,在将近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这么大的规模,整场战争却只持续了28天,究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的最高战略:
有限目的,有限时间,有限地区,有限规模。
这其实和俄乌战争中俄军的战略是较为相似的,但差别就在于解放军实现了,而俄军没有实现,原因就在于两方一开始对这份战略的理解截然不同。首先看看解放军是如何执行这四项命令的:
有限目的:以广州军区、昆明军区部队,歼灭越军一线边防部队,摧毁其军事设施,这两个目的非常明确,换句话讲就是打残敌人,打垮敌人,但不消灭敌人。
其实早在最开始研究作战构想时,还筹划了除东西两线之外的“第三路线”,即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查玉昇少将指挥50军、54军,由普洱、西双版纳一线进入老挝,过境直接穿插至越北腹地,将整个越南“拦腰斩断”。
这一路一旦成功,就将对北部越军形成两面夹击,是典型的瓮中捉鳖打法。但邓小平考虑到一旦全歼北部越军,战果虽然空前,却会在更大程度上刺激苏联,逼迫其采取措施。所以遵循“不能把战争打得太大”的总原则,这一路线最终取消。
有限时间:考虑到苏军完成军事动员大约需要2周时间,对越反击战便以此为限,从2月17日发起总攻,到3月5日宣布撤军,刚好半个月的时间。速战速决,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就结束战斗,无疑是最聪明的作法。
有限地区:解放军东西两线大军深入越南境内40公里,越南首都河内已经完全暴露在炮火射程之内,而邓小平此时却决定不再南推,全线撤军。这说实话还是一个“理”字,扫清越北是教训和警示,但如果打进河内,难免国际上兴起舆论,这和美军过不过三八线,越南过不过湄公河是一个道理。
有限规模:整个越战期间,我空军部队一直处于一种出而不击的状态。航空兵13个师、3个独立团、10个大队各类飞机774架,起飞8500架次,但战绩却只是击伤和击落两架苏式米格—21P侦察机,并且严格来说,这还是地空导弹部队打下来的。空军和海军不做主动出击,只策应陆军作战,一是避免三军同出势必把仗打大,二是限制越军空军作战。
要知道当时的越军拥有300架苏式米格系列战斗机、70架F-5战斗机、450余架直升机,完全拥有应对大规模空战的硬实力,但因为忌惮空军参战对本土作战消耗太大,同时解放军空军也并未参战,所以越军最后宁愿战败,也没有出动空军。
总结起来就是以强大的陆军集团短时间极大消耗越军的作战能力,同时不给苏联留出反应时间和出兵的理由。要做到这些点就必须保证绝对的兵力压制,作战思路绝对明确,官兵决心必须坚定。
整个计划完全符合实际发展,这是对自身实力和对对手实力的精确估计。
🌍 全球史 乌克兰之所以能够撑到今天,离不开北约各国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其中英、美、法这些大国纵使一直是统一战线,坚定与俄为敌,但其余欧洲国家也不乏左右摇摆想要置身事外者,但随着战争的扩大,随着所谓“北溪二号”被炸毁这类的事件的发生,这些国家最终只能倒向了普京的对立面。
🌍 全球史 能活下來的獨裁者通常仰賴兩種權力工具:個人崇拜和恐怖統治。
然而,這種崇拜常常被視為一種心理失常,這個現象令人感到厭惡但又無足輕重。
這本書還原了個人崇拜的歷史脈絡,讓我們了解個人崇拜就是暴政的核心。
🌍 全球史 通常在三權分立的國家,政府有不同的部門,各自擁有獨立的權力,有彼此制衡的機制、反對黨、新聞自由和獨立的司法機構;如果我們把某個力圖鞏固壟斷權力,完全走跟三權分立相反方向的政權稱作獨裁的話,那麼全世界可以被視為現代獨裁者的領導人可能超過一百位,一些人只執政幾個月,一些人則執政了幾十年。
🌍 全球史 最終的意識形態還是獨裁者說的算,而獨裁者所頒布的法令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獨裁者把權力個人化,他的話語就是法律。
獨裁者欺騙了他們的人民,但他們也欺騙了自己。一些人沉迷於自己的世界,相信自己是天才;其他人則完全不信任自己身邊的人。所有人都被馬屁精包圍。他們在傲慢和偏執之間擺盪,結果最後只靠自己做出重大決定,而後造成毀滅性的後果,犧牲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全球史 共產主義的獨裁者把馬克思主義改造得面目全非。馬克思說,全世界的工人應該聯合起來發動一場無產階級革命,但是史達林卻提出了「一國社會主義」(socialism in one country)論,他認為蘇聯在將革命輸出國外之前,應該先強化自己。
🌍 全球史 獨裁者要想奪權並剷除對手,採取的策略五花八門,比如血腥清洗、操弄,或是分而治之等等。但長遠來看,搞個人崇拜還是效率最高的。個人崇拜可以讓盟友和政敵都矮上一截,逼他們一起臣服在獨裁者的掌控下共事,甚至要逼所有人在其他人面前稱讚獨裁者。獨裁者將所有人都變成了騙子。當所有人都在說謊,就分不清楚誰說的是真話,這會讓人更難找到同盟,也很難組織政變。
🌍 全球史 所有獨裁者都會發現,赤裸的權力是有期限的。藉由暴力奪取而來的權力,必須藉由暴力來維持,即使有時這個暴力手法相當笨拙。獨裁者必須仰賴軍隊、祕密警察、護衛、間諜、告密者、審問者和刑求者。但最好的做法還是偽稱這一切其實都是人民自願的。一個獨裁者必須向他的人民灌輸恐懼,但如果他可以讓人民自己來讚揚他,那他就可以在位子上待得更久一點。簡言之,現代獨裁者的弔詭之處在於,他必須製造出受到民眾支持的假象。
🌍 全球史 一九五六年,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譴責史達林,細數追究他在統治時期製造的恐懼和恐怖。他稱那些前任領袖「令人生厭的奉承文化」和「追求偉大的狂熱行徑」為「個人崇拜」。雖然這並不是什麼偉大社會科學家提出的嚴謹概念,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這個說法相當恰當。
🌍 全球史 路易十六,這位太陽王的後裔,在一七八九年的革命後被送上了斷頭台,神權的觀念也隨之入土。
革命者認為,君王的權力歸屬於人民,而非上帝。在接下來兩個世紀中,民主政體逐漸冒出,領導人很清楚他們必須博得選民的好感,否則那些人可以用選票將他們趕下台。
🌍 全球史 據說,十七世紀的國王路易十四曾宣稱「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在他看來,他只對上帝負責。
他是一個絕對的君主,七十多年來,他利用自己的專制權力削弱貴族的影響力,實行中央集權,以武力擴張國家疆域。他還把自己描繪成無懈可擊的太陽之王,一切萬物都繞著他轉。
他確保自己得到所有人的讚揚,全國各地出現各種徽章、繪畫、半身像、雕像、方尖碑和凱旋門。詩人、哲學家和官方歷史學家都在歌頌他的成就,稱讚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把巴黎西南部的一個皇家狩獵小屋,改建成凡爾賽宮,這座宏偉的皇宮有七百個房間,還有一個龐大的莊園,那是他上朝的地方,他的貴族朝臣被迫相互爭寵。
🌍 全球史 獨裁者原來如此相似。原來同一種相似的恐懼與控制,是以多元的樣貌,在相異的時空之中反覆出現。
獨裁者的個人特徵與發展路徑,不會完全一樣,但他們在成為獨裁者之後,會變得越來越像:一樣專制多疑、憤怒焦慮、好大喜功,身心俱疲,至死不得安寧。
在任何地理歷史脈絡中,獨裁者都可以被清楚地定位出來——獨裁者想要偽裝成明君、領袖、天才、救世主,但終究,這些自我加冕的稱號都沒有辦法模糊他的真實身分。他是個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