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
直而温,宽而栗
🌹 爱别离 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一个男人的脸面;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人,他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绵绵,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不可触碰的道德底线。不知道是谁说的,不重要,说的对 ✓
🎻 新乐府 这几天听古典音乐最大的感受,中国自唐以后,很少在有进步了,清代宫廷音乐不见得比唐代的更好,但同时代的西方,早已跨越山海!而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大抵如此,土壤,土壤,土壤!
🐒 程序员 今天在家完成了 Typecho 的版本升级,和基本的设置,比如添加对 WebP 的支持等,好外没有维护这个网站了,明天开始恢复正常的输出节奏。
📜 中国史 独孤伽罗(544年 - 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 隋朝 开国皇后,北周太保 独孤信 第七女。十四岁,嫁给大将军 杨忠 的世子 杨坚 。父亲政争失败被杀、家道中落,她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生下十个儿女,协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雅好读书、识达今古” ,参预朝政,对于“ 开皇之治 ”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 。晚年参与罢黜宰相 高颎 、废黜太子 杨勇 ,支持晋王 杨广 为太子,引发后世争议。仁寿二年(602年),独孤伽罗去世,时年五十九,谥号为献,史称“文献皇后”,与杨坚合葬于泰陵。
🎋 淳化阁 今天给平儿看李隆基的唯一传世墨迹《鹡鸰颂》,平儿想了下说,就是那个睡自己儿媳妇儿的黄帝吗?
1967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谢富治、王力等来到武汉解决两派组织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唯一次乘坐飞机出行(驾驶员是潘景寅)。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亲自听取汇报,协调两派的关系,使问题逐步走向解决。
🏥 医方明 基础内科学,第二编分子生物学,第三编医学遗传学概论,基本看不懂,略过…
🖥 计算机 私密微语,似乎行首多了一个空格…
史记出三全本了!
📘 三国志 夷陵之战,双方总兵力大致八8万。诸葛亮北伐,双方兵力大致是10万左右的级别。
三国巅峰的规模之战,是淮南三叛中的诸葛诞之乱时,司马昭带着皇上曹髦出征,亲统26万大军,诸葛诞有15万人马,东吴派出3万增援诸葛诞,三方大致44万人马。
📘 三国志 255年春正月,对东吴作战的功臣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四处联络,很快帅六万淮南百战精锐渡过淮河向西攻击前进。
司马师患眼病,眼中生瘤,正在休养中,对于去不去亲征还是犹豫的。在收到傅嘏“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知道无法选择后,紧急召弟弟司马昭从关中回来兼中领军,镇守洛阳。弟弟负责大本营,自己负责一线。
骁将文鸯率军劫营,在夜里直冲司马师大营,全营乱作一团,此时主帅最需要的就是镇定,如果主帅一慌,整个战局就崩了。司马师紧张到一只眼球突了出来,为了不要影响军心,愣是用牙齿要住棉被,坚持了一个晚上(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在随后追击文鸯父子的过程中,也遇上身在司马营心在魏的人。此战耗尽了司马师的精力,七天后,司马师死在许昌。弟弟司马昭紧急从洛阳刚来,控制住远征大军比控制住朝廷更实在。
📘 三国志 公元252年春正月,司马师任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全面接管魏国军政大权,剩下的就是等待一个机会。
司马昭在高平陵之变后的两年里,西与姜维作战,东镇许昌,讨伐王凌积累了诸多军功,进号都督。
📘 三国志 司马懿重点培养的是长子,类似司马防培养司马朗一样,这点司马昭一直是比较习惯和接受的,在后来也经常说“这是景王之天下”。
在高平陵之变整个谋划定策过程中,司马昭竟然不知道,到准备行动之前才知道这件事。
在行动前夜,司马师睡眠如平时,而司马昭辗转反侧。
📘 三国志 在曹丕时代,司马懿开始了自己的腾飞之路,在荆襄与雍凉主军。
史书中对于这一时期司马懿儿子的资料很少。但有理由相信,二十岁上下的大小伙子应该在大军中进行历练,无论是对吴战争,还是在雍凉与诸葛亮的对峙。司马昭更是参加了曹爽主持的征蜀作战。在极限环境的历练,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有了较强的组织、带兵、作战、应变的能力。
📘 三国志 在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局面逐步清晰后,司马防渐渐担任荣誉性职务,司马朗在地方上接受锻炼后进入丞相府担任主簿。
等到曹操平定北方,司马懿和司马孚出山,一个进入曹丕团队,一个进入曹植团队。司马家对曹氏做了全覆盖式布局,总会有一个赛道赢下来。
📘 三国志 汉末大乱时,司马防跟随董卓进入关中,在汉廷中枢继续担任职官,而让自己大儿子司马朗带领整个家族回到故地。为避祸患,在后来的岁月里,二十岁左右的司马朗带着家族多次迁徙,尽可能保全家族。应对乱世让家族年轻子弟早早担负起责任,得到了锻炼。
这里至少反映三个信息:一是司马家不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抓事业,有的抓家族;二是司马家组织性强,年轻人可以领导整个家族;三是司马家的子弟足够优秀,能担起大任。这也为司马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梯队精英。
📘 三国志 萧何之土,先于平阳: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功居第一,平阳侯曹参功居第二。萧何的功劳在于建国,曹参的功劳在于作战。汉高祖分封给萧何的土地是超过平阳侯曹参的。
📘 三国志 曲阜之锡,不后营丘:周公旦在朝内辅政,被封于曲阜,为鲁公;姜尚被封于营丘,为齐公。意思是说,对在朝内辅政的周公旦的赏赐也不亚于对大将姜尚的赏赐。
📘 三国志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甥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 三国志 李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众皆惊惶。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
📘 三国志 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细作报知张绣,绣欲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前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往。绣乃自引一军往前追。操兵果然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
📘 三国志 却说曹操回寨,谓贾诩曰:“公知吾阵前对语之意否?”诩曰:“此意虽妙,尚未足见二人。某有一策,令韩、马自相仇杀。”操问其计。贾诩曰:“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丞相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若看见上面要紧去处,尽皆改抹,只猜是韩遂恐超知甚机密事,自行改抹,正合着单骑会语之疑;疑则必生乱。我更暗结韩遂部下诸将,使互相离间,超可图矣。”操曰:“此计甚妙。”
📘 三国志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
📘 三国志 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 三国志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 三国志 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 三国志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 三国志 董昭(156年 - 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
建安年间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继魏王位后,董昭任将作大匠。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
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谥曰定。
📘 三国志 糜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
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后来,因未完成供给军资的任务而被关羽责骂,心中不安。吕蒙袭取荆州时,将已经投降的傅士仁展示给糜芳,糜芳于是选择投降,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此后,在吴国担任将军,并且为吴征伐。
📘 三国志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主益州,拜麋竺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待遇是众臣之中最高的。
📘 三国志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混乱,出现了黄巾之乱和地方势力割据与混战的局面。在混战中,曹操“明设赏罚,逐间设奇,昼夜会战”,广招贤士,势力发展最快,在兖州建立了根据地。
陈留太守张邈本是曹操的盟友,但因为曹操处死边让的缘故,逐渐与曹操生起嫌隙。张邈的弟弟张超,与曹操的将帅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同商议背叛曹操。陈宫劝说张邈:“当今雄才四起,天下分争,您拥有那么宽广的土地和众多的兵士,处于四面受敌的处境,抚剑四顾,也可称得上是人中豪杰,却反而受制于人,不是有损身份吗?今天兖州城里的军队东征,城内空虚,吕布是位骁将,善于打仗,勇往直前,如果暂且将他迎来,共同占据兖州,静观形势,相机行事,这样或许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呢!”
张邈听从了他的意见。
📘 三国志 公元195年春,曹操重振旗鼓,再次进攻定陶不克,此时吕布的部将薛兰、李封驻军巨野,曹操向他们发动进攻,吕布前来救援,被曹操击败退走。曹操趁机杀死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吕布再次从东缗出发,与陈宫率领万余人来进攻曹操。曹操在大堤后埋设伏兵,大破吕布。吕布趁夜晚逃走,曹操于是攻占定陶。吕布率残军向东南逃去,降奔徐州刘备去了。这时东郡兖州尽归曹操所有,朝廷正式任曹操为兖州牧。
📘 三国志 兖州本来是曹操的根据地,治所在濮阳。公元194年曹操东伐徐州时,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吕布占领了兖州大部分地区,只剩下鄄城和范、东阿两县还在曹操部将荀彧、程昱手中。曹操引军回救,进攻濮阳。
曹操失利,几近被吕布所获,后来重整旗鼓,与吕布对峙百余日,因蝗灾引起饥荒,双方各自撤退。
📘 三国志 赵云传: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 三国志 明·沈德符:近来狭邪家,多供关壮缪像,余窃以为亵渎正神,后乃知其不然,是名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成贸首仇,其猥贱可知。狭邪讳之,乃驾名于关侯。
一 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
📘 三国志 张温,字伯慎。东汉末年南阳穰县人。官至司隶校尉、太尉,封互乡侯。
曾经为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奉命讨伐韩遂、边章、北宫伯玉的叛乱,威震天下。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毫不恭顺。
孙坚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张温回答说:“董卓在黄河、陇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孙坚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连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张温不忍心动手,便说:“你先回去,时间一长,董卓会起疑心的。”孙坚于是告辞而出。
初平二年(191年),当时张温为卫尉,并不与董卓结交,为董卓所怨恨,所以董卓诬蔑张温与袁术私通,于十月初一在市街上将张温拷打致死。
📘 三国志 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闲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闲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
📘 三国志 华雄,东汉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
公元191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董卓派大将胡轸统率华雄等进攻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结果被孙坚大败,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枭首。
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连诛杀盟军二将,战场耀武扬威轻敌之时被刘备二弟名不经传的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 三国志 袁熙,袁绍之子,袁谭之弟,袁尚之兄。
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令袁熙为幽州刺史。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官渡兵败忧郁而死。
袁绍死后,熙未参与袁谭、袁尚两兄弟的争权。曹操平定河北之时,接纳败给曹操后前来投奔的兄弟袁尚,由于属下背叛而逃往乌桓,曹操败乌桓后他与弟弟袁尚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帐下,却被公孙康杀死,二人首级则被献给曹操。
袁熙夫人为文昭甄皇后,建安中袁绍为袁熙纳之。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时,甄氏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建安九年,曹操攻屠邺城,甄氏被曹丕所纳。
吴氏,早卒。生子袁谦,后累十八世皆有功名,袁嶬周显德中,终于沧州节度使。
📘 三国志 曹真,原来是曹操部将,秦邵的儿子。当年秦邵因为救了曹操,而丢掉了性命。曹操因感激他的恩情,就将他的儿子收为养子,并改名曹真。
好不容易有一个,不是夺了人家老婆,才收的义子了。
曹真长大后,勇敢威猛,对行军交战之道非常在行。因此曹操封他做了当时曹魏最精锐部队的统领。曹操死后,他仍然受到重用,官至大将军。在曹睿时期,他更是官拜大司马的职位。
曹真对魏国死心塌地,他文武皆备,富有智慧。在当时各国的猛将排名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后来孔明北伐,几次因为他的参战,让蜀军北伐的目标,都没有打到理想中的效果。
最后因病去世,因为他的功绩,配享了魏太祖的庙庭。
📘 三国志 秦朗随母杜夫人住在曹府,当时尹夫人所带来的孩子何晏也一同收养在曹府,与行事无所忌惮的何晏不同,秦朗言行则谨慎低调。
曹操也很喜欢秦朗,曾经对宾客说:“世上有人像我这样疼爱继子的吗?
📘 三国志 秦宜禄尝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
吕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
及刘备走小沛,张飞随之,过谓宜禄曰:“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
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
📘 三国志 何晏,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今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一称何进弟何苗之孙)。
何晏之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乡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未被授予官职。明帝曹叡认为他虚浮不实,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职。
大将军曹爽秉政时,何晏党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军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公元249年被夷灭三族。
📘 三国志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并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今已佚。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
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
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 三国志 田畴,幽州右北平无终人,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还擅长击剑。
初为汉幽州牧刘虞从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投曹操,任司空户曹掾。因为向导平定乌丸有功,封亭侯,不受。
后从征荆州,有功,以前爵封之,仍不受,拜为议郎。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去世,年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