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本身并非广告专业用语,商铺酒店机场车站的客流,是更为大众所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流量。
在互联网领域,流量也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流量(Traffic)是指网站的访问量,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UV)、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页面浏览数量(PV)、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PV与UV之比)、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Avg. Time Spending)等。
互联网经济也被称为流量经济,互联网竞争本质上是对网络用户流量的争夺,按知识营销的路数,是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是不是感觉瞬间上了一个层次?作为垂直网站的媒体人,我们经常感叹曾经风光无两的垂直网站,如今的路越走越窄,流量都被头部或者说大厂收割,指的就是广义的流量。
狭义的流量,特指网站广告的访问量,最核心的指标是曝光,点击和到达,以第三方监测公司如秒针或国双的报表为准。曝光、点击合称前端流量,自2014年之后,广告主几乎只看独立曝光和独立点击,毕竟对企业而言,不能争取新用户就意味着增长的停滞。与前端对应,到达也被称之后端流量,有着更为复杂的考核体系,包括页面加载时间,到达数,到达率,停留时间,访问路径,有效访客,热力图,跳出率等。前端和后端都会分析24小时曲线,日间波动,访问频次,城市分布,操作系统,浏览器,可视性。2018年之后,广告协会定义的GIVT和SIVT逐步成为考核的重心,各家监测都有自己的设计和阈值,SIVT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去异常结算,成为默认的行业规则。随着广告向移动端倾斜,又加入设备ID的考核,并且从最初的只验证格式,到最后的计算画像,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让设备ID的考核前景未卜,但困境只是暂时的。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广告流量作弊,从监测诞生的那天起,就是皇帝的新衣。人们总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这并不适用于流量监测。在大数据、云计算、政府监管的三重打压之下,流量优化这条黑产,正在或者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广告的未来,属于那些真正抓住了用户时间的应用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