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从字面上看是动词,就是“做一条片子”。
制片,在广告公司里用作名词,即 TV Producer,负责电视广告的制作工作。
此人乃电视广告片的保姆,创意经历十月怀胎的种种磨难终于呱呱坠地之后,就会交他/她抚养成材,而成长过程中的一切烦事琐事,统统由此人来操心。
从接到“电视广告制作简报”(TV Production Brief,创意部阐述创意构想及制作要求的官方文件)的第一天起,制片就要开始根据该片的风格和预算选择导演、联络制作公司、准备报价。当客户终于抓耳挠腮签下报价单之后,制片就会担当起广告公司与制作公司中间人的角色,监控选景、挑演员、置服装、做道具、准备 PPM(Pre-Pro-duction Meeting,制作前会议)的整个过程,还要将创意禽兽及客户大爷的种种情或不情之请以合理方式传达给制作公司,并带回制作公司的上诉请求。
终于可以开始拍摄,突发状况往往层出不穷:
来监督拍摄的客户临时提出加拍一组镜头;
导演拒绝拍摄客户要求的镜头,怒斥其品味低劣;
三十几名纹身人士前来踢场,要求摄制组缴纳保护费;
明星演员突然发脾气不顾而去;
要拍的那棵千年古树在拍摄前夜被雷击倒……
而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可能出现的荒谬问题更多:
CD 在拍摄时失踪,后期又跑进来指手划脚,与导演不欢而散;
第二天要给客户看初剪样带,AE 突然如梦初醒发现拍错了产品;
客户嫌电脑特技效果不好,要求在一分钱也不多给的前提下重做;
客户对 15 秒广告很满意,要求广告公司将其扩充为 30 秒……
在这一切一切天不从人愿的状况下,制片都要挺身而出,或妥善解决,或谋求出路,体现其恪尽职守的“保姆本色”。
就像幼儿园教师以女性为多一样,制片行业里大半也是女性,可能大家始终觉得把孩子托付给细致周到的女子会比较放心。
作者:林俊明
原电通广告亚洲区创意指导,华文广告的四大鳄之一。
摘编自林先生代表作《广告痴人说梦话》,2002年10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以入木三分的精辟,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广告圈中林林总总的现象。本文是读秀 PDF 电子版经扫描全能王 OCR 的文本,已读校。
2 条评论
通常很多人把出品人与制片人混淆,其实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以企业来作比喻界定,出品人就相当于董事长(出资人、企业法人或权威人士),制片人就好比是总裁(统管全局者),要求懂本子、明市场、建剧组、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发行上映。更重要的是预算的控制,拍摄时间进度控管等,让电影或电视剧能在合理的时间与预算下完成。在拍片过程中,制片人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影响到整部影片的品质,是不可缺失的职位。
国内由于影视作品上署名没有明确规范化,很多出品人也署名制片人职务,导致业内行业人士专家一直存在争议,实在无法去界定区分开影视作品中制片人的艺术含金量。虽然一部作品的成功,制片人付出的要多、贡献大,但由于出品人与制片人署名混淆,无法辨别,争议较大,因此也无法给制片人设立奖项。
出品人负责影片前期的市场调查,看类似的影片的电影市场是否有前景(比如说票房情况、受欢迎程度、续集的可能性等),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出品该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就开始聘制片人、选剧本、拉赞助商等。
出品人一般是主要出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对影片销售有帮助的影视界重量级人物。出品人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人物,决定影片的风格、种类及市场走向。
制片人是整部影片的筹建负责人,负责拉赞助、找投资,成立剧组、决定用哪个导演、选哪些演员等,负责剧组的日常生活与维持剧组的拍摄活动,以及成片之后的宣传与播放等一系列事务。
因此出品人和制片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制片人(Producer),一般指影视剧制片生产制作人。 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包括演职人员以及摄制器材的合同签订)、摄制资金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协助投资方国内、外发行和国内、外申报参奖等工作。
制片人是剧组的主宰,摄制组的最高权力者,既有权决定聘用优秀成员,也有权开除在剧组违纪行为的成员。从片子的形成到片子的上映,是全片贯穿的核心 。也有的影视公司的老板或投资方在影视剧中署名制片人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