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俊明

原电通广告亚洲区创意指导,华文广告的四大鳄之一。

本文摘编自林先生代表作《广告痴人说梦话》,2002年10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以入木三分的精辟,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广告圈中林林总总的现象。原书难得一见,电子版亦不完全。本文是从原创力文档下载的PDF经过扫描全能王OCR出文本,读校、编辑而来,以纪念林俊明先生。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目前惟一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市场。中国加入WTO后,无论外资或本土企业都会积极拓展业务,而跨国或本土广告公司也必相应全速投入服务。

因此,中国需要大量广告新血。

跨国广告公司带来了国际上积累多年的经营系统和经验,也带来了境外资深业务、创作和媒介管理人员;但是,他们仍须依靠本土人才--作为境外人士对本土认知不足的补充,作为公司未来的接班人。

那么,招募本土新血的要求是什么?

其实有志投身广告行业的年轻人应该先反过来问问自己:广告真的适合我吗?

坦白地说,这是个复杂而且容易混淆思维的问题,完全视乎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究竟想从工作或生活上得到些什么。

以下,就是一个从20出头起在跨国广告公司浪迹20多年的广告人,对新血的些许经验之谈。希望大家看了惊异于林先生为何突然如此严肃,从而有一些严肃的思考。

首先,请容许我将一个固有的幻像打破:广告并不是市场策划

一般而言,市场策划会涉及到包括盈利与亏损、产品销售分布、推广队伍架构及商品展销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上种种变数都可能影响广告创意结果。而广告人必须拥有敏锐的触觉,清楚了解以上每一环节与创意过程的关系。

因此,我会将广告定义为将事情简单化。尤其要过滤消费者与产品间无可限量的变数,演绎出一个强而有力的讯息。

真正专业的广告人才是横向思考的,他们是意念的建构者,能随意地洞悉点子间的关系,更能轻易地看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强势。他们不但对消费者的每一个行为动作都感兴趣,而且天生就拥有穿透消费者心态的能力,对于每个有关消费模式、消费者喜好以及背后原动力的问题都了如指掌。

毫无疑问,他们是右脑主导的,决不可能是左脑。

因此,在工作上懂得自律、在细微处拥有敏锐的触觉,是一个出色广告人必备的素质。

但这并不足够。

别人没有、只有你才拥有的十足自信,才是真正的“专业强势”。

想拥有它,你需要完全彻底地投入。

但这还是不够,你要有能力把一个简单意念重新包装,让消费者全心全意地接受一一从创意上来说,这叫突破;在客户服务和策划的范畴内,这就是绝对命中消费者的欲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广告人应该同时是领导者。

只能与人融洽地一起工作,并不表示你就拥有过人的领导才能。而无论你的广告经验有多少,只要你拥有过人的勇气、十足的自信,能够将深思熟虑、有个人见地、无论主观还是抽象的意念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又能有效地说服客户,这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在此,我更要强调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跨国广告公司的系统大多以英语为“通用语言”,这并不是因为跨国公司坚持以外来文化和语言为主导,而是因为在中国的跨国广告公司,是该公司全球网络的一份子,许多事情和系统都必须与世界各地其它分公司连在一起,所以才会采用英语这一目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

有志投身跨国广告公司的年轻人,必须愿意花时间和精神去掌握英语这门商业语言,用以表达自己。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文不重要。

曾经听过一位本土广告人愤怒地说:“只要懂英语,白痴也可以在跨国广告公司打滚!”

只有相信这句话的人才是白痴。

此外,在跨国广告公司工作的人,绝对应该热爱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但也绝对不能抱有大中国主义。说得刻薄点:在今天的中国,有义和团思想绝对不行。

在跨国广告公司工作的人,必须拥有全球观。毕竟,现代广告学充满着与世界同步的理念。

最后,急功近利的年轻人绝对不应该投身广告行业。

因为,你绝对会失望。

确实,广告公司各个工作岗位的薪酬,一般都比别的行业高,但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却绝对与薪酬不成比例。

真正拥有“屡败屡战”那种战士精神的人,才会适应在广告公司的工作,才会是喜欢“广告工作就是生活一部分”的人,才会是明日广告之星。

最后修改:2023 年 01 月 13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